「磨石子」是台灣人共同的生活記憶。走進大稻埕的「迪化207博物館」,不少人第一句就說:「我阿嬤家的地板也是長這樣!」半世紀的老宅,用磨石子鑲嵌出的蜂蜜與人參,點出昔日中藥行歷史。現在透過展覽,讓藏身於全台一般人家與廟宇的美麗磨石子工藝被看見。 圖文/鏡週刊 大稻埕是活生生的歷史街區,每棟老屋歷經歲月更迭,各自有著不同的故事。位在迪化街巷口、圓弧立面的紅色老屋,線條簡約,在一整排華麗仿巴洛克外觀的街屋中,顯得格外有個性。 建於西元1962年的「廣和堂藥舖」,外頭窗花上還留有當年的行號。儘管多次易主,在「台北故事館」創辦人陳國慈接手後,今年搖身成了「迪化207博物館」。 還沒踏進老屋,屋外地上「蜜蜂採蜜」磨石子圖樣便已吸引我的目光,再進門,地板上寫著「老山高麗參」字樣,外加一條刻劃細膩的人參,中藥行的身份不言可喻,2樓地板上則用英文排出「Grapes」的葡萄圖案,細膩的磨石子工法,優雅的磨石子樓梯扶手,在在展現匠師工藝,這也是老宅被列為「歷史建築」的主要原因,也因此,開幕展即以「無所不在的藝術—台灣磨石子特展」做為首展。 在1樓空間裡,詳述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建築工法「磨石子」的歷史與工法,一粒粒的碎石子,大多來自台灣東部石礦切割後剩下來的邊材,不只碎石有不同顏色,連水泥著色劑也能調出各種色譜,最令我好奇的是,這些圖案是如何製作出來?原來全靠一旁展示的銅條模型,老師傅得事先用銅條彎曲焊接成所要圖案,再把建材放入,費時又費工。 然而在50至70年代的台灣,「磨石子」工法十分流行,從寺廟的鳥獸花卉、民間故事,到一般民宅為了紀念落成年份的數字,或是為照相行鑲嵌出相機、還是簡單的幾何圖形,博物館雖不能把實體的磨石子地面搬過來,但透過走遍全台各地的紀錄與拍照,濃縮成一張張圖卡及影像,甚至在2樓還有年輕一代以「磨石子」為主題做成的文創商品。 除了欣賞「台灣磨石子特展」外,絕佳視野的頂樓和3樓休憩空間更是不能錯過,從頂樓能望見迪化街一整排的紅瓦街屋與鄰近的淡水河岸,位在3樓的自助式咖啡館「207cafe」,半圓弧的窗邊位置是最棒的景觀位置,坐下來,細細回味這棟老屋半世紀來的精彩「人參」! 迪化207博物館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07號
- 電話:02-2557-3680
- 營業時間:10:00~17:30,週二公休。
- 備註:「無所不在的藝術—台灣磨石子特展」自即日起至12月10日止。
更多鏡週刊報導 【攝影筆記】北國祕湯天體日記:昆布茶煮人肉(下) 廢墟景點又一彈 阿公戲院上演美麗與哀愁 【夏瘋北海道】一年只開123天 拜訪大雪山祕湯溫泉旅館
Let's block ads! (Why?)
via ETNEWS 旅遊雲 http://ift.tt/2wUC1Z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