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體育政策不能等

世界棒球經典賽對以色列、荷蘭、韓國三連敗,球賽結束的那一刻全台灣的棒球迷都氣憤難平。這股痛苦的情緒從去年的奧運積累到現在,多少不甘願的畫面一一湧現,所有的怒火都燒向國內棒球領導單位「中華民國棒球協會」身上。過去「棒協」種種罄竹難書的事蹟被掀出來,這次從組隊開始就備受爭議,更傳出投入高額資金的情資蒐集不全,影響了教練團指揮調度。

但憤怒過後,台灣還能做些什麼?筆者認為此番的重大挫敗,正是全面檢討台灣體育政策的關鍵時刻,就從棒球開始。不談經典賽的技術細節,台灣各類運動協會都有著「半官方組織」的身分,長期壟斷資源卻不必像向行政部門一樣接受監督;尤其棒協一手拿政府補助、一手收門票與贊助,更致使其中弊端叢生。

台灣體育政策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迫切需要制度性的改革。唯有讓單項運動協會遵守透明、可被檢驗的原則,建立經費審查的標準,避免協會淪為「政治人物的酬庸單位」,台灣的體育發展才有生機。國會必須讓協會從選手的阻力轉為助力,不但應儘速清查此次經典賽經費使用以回應棒球工會及球迷的訴求,更應該透過「財務公開透明、保障體育選手理事席次數額、禁絕現任官員與民意代表擔任理監事,並且落實會員直選理監事」為原則的改革,讓各單項運動協會走向「專業化」。

最根本的問題,是體育人才庫的短缺與選手的M型化。台灣的體育政策一如經濟政策,長年只關注最精銳的選手,導致精銳以外的選手缺乏照顧。沒有穩定的二軍支撐,無異於把風險集中在一軍身上,導致結構面上就已埋下比賽高風險的隱患。從選手育成的源頭來看,要釋放人才庫的關鍵,在於高中以下體育班的退場。在現行體育班制度下,選手根本無法均衡發展;科班生和一般生僅管在同一個校園內,卻猶如身處兩個不同的世界。

台灣必須長期培養、厚實中底層的選手,讓初階的選手能夠把其他好的球員往上撐,透過取消甲乙組分級比賽制度讓社團球隊能夠和傳統強隊交流學習,加上推動體育班制度正常化,並且透過「引進更新的觀念以及訓練方法」取代「殺豬公」,台灣的體育發展才能重振活力。

回頭看台灣近代的體育政策與戰績,最清楚的事實是「台灣一再輸給自己」。然而敗不可恥,重點是如何重整旗鼓。一如嘉農總教練近藤兵太郎說的,「不要只想著贏,要想不能輸,你就會有無限的力量」。改革體育政策不能等!

Let's block ads! (Why?)



via Yahoo奇摩新聞 http://ift.tt/2lQ60PF
Feed

If new feed item from http://ftr.fivefilters.org/makefulltextfeed.php?url=https%3A%2F%2Ftw.news.yahoo.com%2Frss%2Ftravel&max=3, then send me

IF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