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匿名
有個漂亮的網頁,打著漂亮的標語,有一串特別漂亮的名單:各大醫學系的在學學生,當年面試分數的佼佼者,這場大學學歷競爭中的勝利者,要來提供自己的武功秘笈給放榜後的高中生們。「幫你修改」「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在面試上做功夫」「醫療典範講XXX讓教授們眼睛一亮」「教你很自然地說出看似很不要臉的話」。
這些服務可是要收費的,還不少錢。醫學院的孩子們在開始領薪水前,生意頭腦就如此精光,銷售就做得這樣有聲有色。苦哈哈領值班費的學長姐們滿眼不可思議。
「有我們學校的學生?」
「似乎有。」
「給人觀感實在是很差呢。」
「天啊,真荒謬……這樣跟補習班有什麼差別?他們這不就在鼓勵創造可能是假的、會油嘴滑舌之人嗎?」
「大家也都知道面試可以練習,只是我們過去都是返校幫忙,他們卻想以此營利。」
「景氣差吧。」
除了驚訝,也不乏有人嘗試以體制面及市場供需的觀點,討論這種新奇的現象。
「我覺得問題出在,我們很多人其實就是這樣油嘴滑舌上來的,他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而且這件事只能講情,講觀感,真的道理上而言並沒有什麼錯處。市場供需問題。」
「我覺得這件事情讓人最不舒服的是,這群小朋友他們身在體制裡,卻用這種方法諷刺體制,某方面是鼓勵欺騙。教高中生把自己包裝起來,申請一個可能根本不適合他們的校系……面試並不是要淘汰掉比較不好的人啊,而是告訴你『你不適合』。」
「不過我覺得這種諷刺的確很糟糕。這些面試進來的學弟妹們之中好些人整天說不打算當醫師之類的,但也是利用醫師是特許行業、醫學生的稀少性來謀利。實在是自相矛盾。」
「他們也都是面試進來的吧?這本身或許就代表了面試制度的失敗:我們沒有因此招到我們期望的學生。」
「當初一定是覺得他們有很多醫學之外的才能之類的才收的吧?所以說這整件事就是個大大的諷刺。」
「不過利用自身特點來營利,並且做出市場區隔性,就商業而言做得很成功呢。」
多元入學開始之後,各系所考試的招數五花八門。而醫學系基於需篩選出適合當醫師的學生為由,面試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教授們總是說,我們找的是人格特質,但有多少學生把面試當作一場表演?面對考官逢場作戲。因而各大補習班的醫科保證班、模擬面試教你教戰守則已經不再新鮮,如今剛從戰場上脫穎而出的醫學生也來瓜分這塊餅。
有需求便會有供應,基於市場機制,善於考試應答的醫學生跳出來賺錢、兜售自己的能力似乎無可厚非。然而這是否彰顯了我們面試制度的問題?當系所在尋求熱忱、尋求潛力、尋求未來能夠發揮更大影響力的人才時,有人教導學生用演講稿來回答考官的問題。更因為太多問題有跡可循,面試成為一種商機。
朱宥勳曾經這樣寫過:
參加甄試,真正合理的邏輯是這樣的:「我發現我很喜歡A科系,我做A很開心,所以卯起來A,最後得到一堆大A小a的資歷,於是輕鬆自然申請上A科系。」
而許多痛苦掙扎的家長和學生,他們的邏輯卻是背道而馳的:「我想要申請上B系,但我不確定喜不喜歡B,也沒做過跟B有關的事情,最後找不到什麼大B小b,只好花一堆錢、精神和時間去搞出一堆『β』,然後不知道有沒有用。」
已脫離學生時代太久的大學教授們,認為面試需以誠為貴,認為面試是一種互相篩選:不只是系所揀考生,更是考生在選擇未來。可是對學生而言,這是否只是一場必須傾其所有去通過的關卡?每年有多少面試入學的學生其實根本不想從醫?這代表我們的面試中有多少虛偽?而醫學生加入這樣的市場,是否昭示著我們已經培養出了多少錯誤的價值觀?
又回到最基本的問題:高中生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對職涯發展了解之貧乏、表淺,讓學生對未來沒有想像。各高中對榜單的需求,父母親的虛榮心和對系所錯誤的了解,加上中學老師本身對其它職業的接觸較少,引導學生依照分數去選填志願。最後當考試來臨,他們只能找人幫忙編造出一套面試用的說詞,因為這是他們從前沒有認真思考過的事。
不知道這樣的課程對這些懵懂的高中生的人生是否真的有幫助,或只是在增加他們迷途的時間。沒有商業頭腦的傻醫師們想不通,還是乖乖值班、乖乖打病歷。出院病摘一本獎金100元,但要是每天漏寫了病程紀錄,可是遲一天扣20元!還是認真上班吧。
延伸閱讀
■ 感謝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