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2日 上稿編輯: 黃鈺婷 作者:李育琴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屆締約方大會(CBD-COP10),各國為挽救此前10年未能達成的保育目標,積極訂定下一個10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並加入了具體的「愛知目標」,要求各國據以修正並提出更新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和行動計畫」(NBSAP)。
這項決議也明文寫入愛知目標第17項:「至2015年,各締約方已制定和通過有效、充分參與及更新的《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畫》,將其作為一項政策工具並開始執行。」 日本在COP10後修定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2012-2020,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圖片來源:日本環境省 日本生物多樣性基金 助發展中國家履行公約
日本擔任名古屋會議主席,除了積極主導大會決議的通過,也在2011年設立「日本生物多樣性基金」(Japan Biodiversity Fund),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祕書處來執行,用以支持發展中國家更新和修訂其國家策略和行動計畫,協助這些國家一起實現「愛知目標」。
這筆50億日圓的資金,主要用在全球各地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針對愛知目標的達成進行培力,提高發展中國家履行公約的能力。該基金協助全球170多個國家參與相關研討,至今已有157個國家完成其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的修訂。
在國際上付出之餘,日本內閣也以相當快的速度在2012年9月完成並通過了《日本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2012-2020)》,畫出2020年之前實現愛知目標的國家路線圖。
日本快速地回應公約所訂目標的原因,除了因為是COP10大會主辦國外,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大海嘯造成了數萬人民傷亡以及環境變遷,使得日本政府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加速提出新的國家保育策略。 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減災與保育
「這次地震提醒我們,大自然不只帶來富饒的祝福,有時還可能造成嚴重災難。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重點放在保護脆弱的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然而從現在開始,重要的是要重新思考如何在減少災害風險、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311地震後,日本環境省自然保護局長渡邊綱男在談及「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的規畫時如此說道。
「三陸復興國立公園」是為重建受311地震影響的三陸地區(青森縣、岩手縣和宮城縣),所建立的新形態國家公園。 日本三陸復興國立公園。圖片來源:日本環境省
這片背山、鄰近海岸線的土地與海域,總計陸域面積1萬4635公頃、海域面積4萬1300公頃,整合了原先分散的四個地方自然公園,及陸中海岸國立公園,也納入青森縣八戶市蕪島、大須賀海岸、中須賀海岸以及種差海岸天然草坪等,這些地區長久以來就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觀光服務。
公園的規畫與防災、減災和漁業復興有密切的關係,日本政府稱這座自然公園為「綠色重建」的核心:「從這座公園開始,要向下一代傳遞由森林、鄉村、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所培育出來的在地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藉以了解大自然的恩惠及危險,並利用這些知識重建該地區。」此外,也宣示要透過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實踐和生態旅遊的推動,來協助災區復原。 走訪三陸復興國立公園 深度體驗自然與人文風光
此地沿海物產及海洋資源豐富,乾柿、牡蠣、新卷鮭、海草等,都是當地人重要的生計來源:被半島包圍的山田灣內,漂浮著成千上百的牡蠣養殖筏;小袖海岸奇特的礁岩區海域,有聞名的海女下海捕魚;氣仙沼市海岸東北最大的離島大島,採用眾人圍網方式捕撈海產,還有東北地區傳統小型漁船Sappa在海面作業。 日本東北地區的海女採集文化,反應當地人與環境互動的生活方式。圖片來源:日本環境省 三陸復興國立公園提供當地飲食體驗。
這些因應自然環境所發展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在三陸國立公園成立後,規劃為讓遊客體驗的深度旅遊內涵,遊客不僅可參與圍網捕撈海鮮、搭乘Sappa船遊覽海岸風光,也可在岸上的海濱小屋品嘗新鮮牡蠣。日本環境省在沿岸四縣都設立了遊客中心,提供旅遊資訊並舉辦各種活動。
進入沿海市鎮,則是當地日常和歷史文化的體驗,例如早市朝食、岩手縣大船渡市的虎舞,宮古市的黑森神樂、野田村的鹽道等,都是當地居民與自然資源緊密共生所衍生的文化。
自然景觀和生態更是三陸公園極力推銷的地方特色。「陸奧海風步道」是由北而南串聯起的全長900公里海岸步道,從北端的青森縣八戶市蕪島地區開始,一直延伸到福島縣蘇馬市的松川寺,目前已完成並開放的步道共711公里。
海岸步道起點的蕪島,是日本唯一可近距離觀察黑尾鷗繁殖的地方,因其叫聲像貓,在日本又有「海貓」之別稱。每年春天,大約有4萬隻黑尾鷗飛來產卵,與島上黃色的蔓菁形成黃白對比的自然景觀,蕪島神社每年四月會舉辦「蕪島祭典活動」,吸引許多遊客前往。 蕪島是黑尾鷗繁殖地。圖片來源:日本環境省
青森縣八戶市的種差海岸,可見各種奇特的珊瑚礁岩、草地、沙灘和松樹林,迎山面海,景觀特殊;登上靠內陸的階上岳,遠眺太平洋,可見山頂種植的杜鵑花與海色相映;而在釜石市御箱崎千疊敷,有如千塊塌塌米疊起的海蝕平台蔚為奇觀;北山崎的步道上,則有200公尺高的懸崖景觀,在此另可觀賞海上點點的Sappa船隻。 海嘯遺留下的紀念物 大自然的防災教室
岩手縣宮古市的「地震紀念公園中之濱」,保留了海灘上的露營地現場,遭大海嘯破壞的設施和殘骸遺留下來,好讓人們記起大自然的可能威脅。環境省提到,三陸公園的重點之一是作為推動永續發展的社會教室,藉由收集和聆聽在地受害者的經驗,提供未來防災教育所需的知識和智慧。
宮古市也保留了海嘯後的田老觀光飯店作為防災教育之用,鋼骨結構飯店的低樓層已遭海水沖走,殘存的現場令人震懾,宮古市因此規劃了防災學習活動,製作防災手冊和影片,並且規劃遊程,帶遊客到堤防、旅館遺址,透過親臨現場解說,讓遊客了解自然災害的威脅和防災意識的重要性。 宮古市保留的海嘯後飯店遺址作為防災教育和導覽。圖片來源:宮古市政府
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的創建,貼合著日本近年推廣的里山里海精神,鼓勵當地人進一步適切使用自然資源,居民長久以來利用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地方生活文化,藉由生態旅遊和深度體驗,讓遊客體會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
另一方面,災後重建的防災教育也是公園創設的重要任務,傳遞大自然不僅帶來豐饒的賜予,也可能帶來嚴重的災害:「我們受自然庇護,也受自然威脅。」
劃設保護區可作為對抗天災的緩衝,幫助降低人民、社群和生計的災害風險。三陸復興國立公園的創設,除了改善原本分散各處的公園隸屬於不同管理機關的情形,大範圍尺度的地景亦有利於整體保護區的經營管理,對於天災的恢復力將更有彈性。
日本政府以「綠色重建」的核心規劃三陸復興國立公園,地方政府機關也依循相關政策,推動地區重建和復原,為歷經災難的東北地區帶來新的發展;這也正符合了日本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中所強調,要與在地社區一起重建人與自然的深厚關係,建立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富足社會,以及實現生物多樣性所支撐的社會。 屏北三鄉災後重建 以生態旅遊永續經營部落產業
關於災後重建的保育思維,台灣也有相同經驗。位於屏東縣山區的原鄉部落,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也歷經一段災後重建過程。政府將偏鄉部落遷移下山,在平地建設新部落,然而長久以來原住民部落與原鄉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生活文化和經濟模式,卻可能因此而消失。
所幸屏東縣政府在災後以里山經濟的模式來重建部落,將三地門、瑪家和霧台三鄉整併為屏北三鄉生態旅遊廊道,沿著台24線與縣道185的原鄉道路,以生態旅遊的型態為部落產業復甦帶出新的發展。 莫拉克風災後屏東縣政府為原鄉規劃屏北生態旅遊,強調尊重自然和族群文化。攝影:李育琴
為凝聚部落共識和促進均衡發展,由當地組織聯合組成「屏北生態旅遊合作社」,將三鄉的觀光產業推廣視為一個整體,合作社由部落自主營運、永續發展,強調以愛護山林、尊重族群文化的角度推廣原鄉生態旅遊,並且跨域整合行銷三鄉的特色產業。
莫拉克風災後,崩毀的原鄉道路經過整修和重建,台24線上過往的觀光景點,遊客陸續回流。不同以往的是,災後部落的產業重建,更強調了原住民的傳統智慧以及與自然的互動,透過帶領遊客深度體驗當地獨有的生態和文化,打造出屏北生態旅遊的獨特品牌。 參考資料
-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ountry Profile (Japan)
- 日本環境省三陸復興國立公園
- 日本環境省生物多樣性國家策略
- 屏北旅遊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延伸閱讀
- 大地之母的話要聽──三陸復興公園的災後重建之路
- 用「里山經濟」串起台24線的珍珠 部落產業重建有成 相關文章 207652 [nothing_1] 311地震海嘯引百萬隻生物恐慌 緊抓漂流物「移民」美國西岸 2017/10/02 205202 [nothing_1] 日本雕塑家用台灣舊建材創作呼籲注重環境 2017/05/28 202985 [nothing_1] 東電機器人未抵反應爐目標處 任務失敗 2017/02/17 公務員「怠於預見」釀人災 小林村國賠案盼取經311海嘯 2017/02/07 地牛翻身・熔岩四起 311後的日本社會運動風潮 2016/12/05 117596 [nothing_1] 核災該跑多遠看天氣? 研究:核四輻射最遠可達屏東 2016/09/10 生物多樣性311東日本大地震防災災後重建生態旅遊愛知目標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